中国,乌兰布和沙漠。在连绵的沙丘和嶙峋的石柱间,数百名科学家齐聚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的悉心指导下,科学家们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钻研数据,培育抗旱树苗。他们的目标是抵御荒漠化,在中国最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培育出一片绿洲。
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的主要沙漠之一,也是覆盖中国土地面积五分之一以上的沙漠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防沙治沙。气候变化导致荒漠化更加严重。不断蔓延的沙地威胁着农田和村庄,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90亿美元。
不过,中国有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种植和养护防沙林,从而遏制沙漠扩张。然而,防沙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缺水问题的严谨研究、技术进步甚至多边合作。
在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方面,卢琦都具备专业知识。他在长达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牵头了5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了18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撰写了20本专著,并协助中国落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位61岁的老人正在利用这些经验,让沙漠重焕生机。
卢琦告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驱动力,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凭借其通过科学研究和多边参与应对荒漠化问题的努力,卢琦被授予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2024年“地球卫士奖”(科学与创新奖)。卢琦是2024年度的六位获奖人之一。
“荒漠化和干旱正在破坏地球和人类福祉,”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但是,通过将科学与政策相结合,卢琦表明:我们可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为数百万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于荒漠见森林
卢琦早年的学术追求以林学为中心,直到三十多岁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后才开始关注沙漠。防治荒漠化被划分到林业的范畴,这也反映出中国的立场是,植树造林——在没有树的地方种树——是关键的解决方案之一。
卢琦说,“探索未知的热情”引领他走向了中国标志性的“三北工程”。这项也被称为“绿色长城”的计划于1978年启动,据研究人员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项目。“三北工程”覆盖了中国北部地区的3000多万公顷土地。中国希望到2050年,该项目的面积扩大到4亿多公顷——这比印度和埃及国土面积的总和还要大。
卢琦在该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早期在野外收集数据,在实验室分析防沙治沙策略等等。他是三北工程研究院的创始院长,研究院位于北京,为国家重大生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院还通过培训讲习班和会议的形式参与多边合作,卢琦说,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还与人们的生活品质、经济收入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卢琦说。据报道,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承诺出资约120亿人民币加强“三北工程”建设。
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该项目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20世纪末,中国的沙漠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比之下,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沙漠以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自2016年以来,中国多达880万公顷的沙漠化地区变成了绿地。这些进展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沙漠社区的生活条件,为村庄甚至北京等大都市提供了抵御沙尘暴的缓冲地带。此外,森林的固碳量是其排放量的两倍,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三北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治理工程,更是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卢琦表示。
新领域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卢琦凝视着乌兰布和沙漠崎岖的地形。电力线穿过一片片沙地,原本灰褐色的大地上已经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芽和树木。远处,工程车和农民正在改造地形,扩建从黄河引水的灌溉渠。
卢琦说,数百年来,这片土地一直在与沙漠的侵蚀作斗争。现在,它已成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典范。
在卢琦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找出并收集了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抗旱植物苗。研究院已经将乌兰布和沙漠超过1.1万公顷的土地转变为沃土。
但这场斗争远未结束。
“防治荒漠化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域的参与。”卢琦说,“我们的工作不仅限于政策建议,还包括提供技术支持、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成果。”
卢琦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其他一些处于全球荒漠化行动前沿的国际组织提供了他的专业知识。他的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也关注政策制定,并提供了通过多边合作减缓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最佳实践。
中国国务院于2024年任命卢琦为国务院参事,协助政府处理重大问题。这一任命既是卢琦在政策制定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最新里程碑,也证明了他和中国在以创新方法应对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片‘沙海’之中,”他说,“这样的景象既令人震撼,也充满了潜力。因此,我的祝愿和期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参与到沙漠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伟大事业中来。”